據陽光基金會近三年服務統計資料,12歲以下幼童燒燙傷意外七成發生於家中,陽光提醒家長,幼童在家中活動時間長,幼童常因好奇或好動而造成燙傷意外;若不幸發生,要立即進行急救,以流動的冷水,為受傷部位降溫,勿聽信謠言塗抹麵粉、醬油、綠油精、面速力達姆等方式在受傷處,以免造成皮膚二度傷害與細菌感染。
【陽光小教室】
12歲以下幼童居家燙傷意外,其中有86%的原因是:
1. 熱食燙傷,例如打翻熱湯、稀飯或開水。
2. 拉扯熱水瓶,導致電器掉落熱水流出。
3. 幼童跌入放在地面的熱湯或熱鍋。
(資料來源: 陽光基金會103至104年度六月北區院訪資料統計)
保護幼童,居家安全,爸媽可以這樣做!
重點1:幼童洗澡前,大人要先試水溫,不獨留幼童在浴室
幼童洗澡要先放冷水再放熱水;大人試過水溫後,再讓幼童進入澡盆。
幼童洗澡時,不可放任幼童單獨在浴室,避免意外發生。
重點2:幼童行動應避開家中危險區域
避免幼兒接近放置熱食的餐桌或上菜的路徑。
廚房加裝安全門欄,避免幼童進入廚房。
滾燙的湯鍋及油鍋不放置在地板,以免誤觸或撞翻掉入。
重點3:盛裝熱液容器與電器,遠離幼童可觸及範圍
使用電磁爐、電熱水瓶要將電源線以膠帶固定避免被拉扯。
高溫發熱電器(如電熱水瓶、湯鍋),放在幼童拿不到的地方。
勿使用桌巾,以免幼童拉扯桌巾角,導致熱食翻落而被熱液燙傷。
發生大面積燒燙傷,你該怎麼做?
持續沖沖沖,降低皮膚受傷深度,保護受傷部位,並盡速就醫
沖:冷水沖10-30分鐘並請旁人撥打119,持續以流動冷水沖患部降溫,同時等待救護車抵達。
脫:脫除受傷部位上的物品(如手環、衣物)但若沾黏在皮膚上,不要勉強脫,避免造成二次傷害,應由醫護人員處理。
泡:泡在冷水中20-30分鐘,降低燒傷深度,要注意避免浸泡過久造成失溫休克,但若是化學燒傷則不能浸泡,避免化學藥劑擴散,而擴大受傷面積。
蓋:救護車抵達後,乾淨衣物浴巾覆蓋在傷處,避免感染與失溫。
送:快送醫院治療
檢視兒童居家安全環境,手冊即時下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