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口腔癌?
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之總稱,大部分屬麟狀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齒齦、硬顎部、臼齒後區及顎部。絕大多數的口腔癌是由黏膜上的麟狀細胞惡化所形成,在台灣地區以舌癌與頰黏膜癌佔大多數。
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之總稱,大部分屬麟狀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齒齦、硬顎部、臼齒後區及顎部。絕大多數的口腔癌是由黏膜上的麟狀細胞惡化所形成,在台灣地區以舌癌與頰黏膜癌佔大多數。
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的關係,其中以嚼食檳榔為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如:吸菸、喝酒、梅毒、過度陽光照射、長期營養缺陷、口腔衛生不良、長期食用過熱、太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尖銳的蛀牙、破損的補綴物、製作不當的假牙與牙套…都是造成口腔癌的可能原因。 尤其檳榔中所含的檳榔鹼有促癌能力,是促進細胞變性的主要因子,約有88%的口腔癌患者有長期嚼食檳榔的習慣。抽菸也是造成口腔癌的元兇之一,更有報告顯示抽煙斗的人特別容易罹患唇癌,且研究發現慢性及大量飲酒的習慣亦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危險,因此檳榔、菸、酒是誘發口腔癌的三大危險因子。
在台灣,檳榔與口腔癌關係密切,約九成(88%)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抽煙、喝酒、吃檳榔都是導致口腔癌的主要危險原因,若是合併使用更會加速癌症的產生。 嚼食檳榔者的口腔癌罹病率,較未嚼食檳榔者,高出28倍。 嚼食檳榔且有抽菸習慣者,口腔癌罹病機率是常人89倍。 合併有吸菸、飲酒行為者,其罹患口腔癌是常人的123倍。 此外, 1996年6月在高雄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研究發表的結果中,婦女嚼檳榔也可能導致生殖危害,懷孕時引起胎兒死產、流產或畸形之機會,為一般不嚼檳榔孕婦之2.9倍。 就檳榔而言,檳榔本身含有檳榔素﹑檳榔鹼,有些檳榔中還會夾入荖花,它含有大量的黃樟素,此成分也有致癌性;另外石灰等添加物,會刺激口腔黏膜。所以,長期嚼檳榔極易造成口腔癌等疾病,有害健康 。
當口腔內出現異狀和不舒服的感覺時,都應多加留意!若發現下列情形時,必須儘快到醫院的口腔外科、牙科、或耳鼻喉科做進一步的檢查,及早檢查是否為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和早期症狀。 口腔內黏膜表面顏色變白或出現紅色斑塊。 口腔內有不明原因的腫塊,觸摸時不一定有疼痛感。 口腔內有超過兩週以上未癒合的黏膜潰瘍。 口腔有不明原因的出血,頸部可摸到硬塊。 舌頭的活動性受到限制,舌頭半側知覺喪失或有麻木感。 若於口腔中發現不正常的病變,切勿置之不理,應儘快與醫師討論並做組織切片的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不致耽誤病情。 【 感謝台大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李正喆醫師、韓良俊醫師提供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