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瓦斯安全嗎?跟著專家來檢查!】

  竹北氣爆意外震驚各界,據消防署火災統計,2017至2022年間因瓦斯漏氣或爆炸引發火災共525次,平均每年87.5次,今年至5月止,就已發生46次的瓦斯漏氣或爆炸事故,死傷頻傳!   居家生活中瓦斯是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如何避免瓦斯漏氣,保障身家安全,您可以這麼做:1.瓦斯設備加裝安全裝置,以防瓦斯漏氣釀災(詳如下表)。2.「人離火熄」:使用瓦斯煮食時,人不可遠離。3.瓦斯設備使用後、外出、就寢前請關閉瓦斯開關。4.炊煮時,避免湯汁溢出淹熄火焰、留意瓦斯火焰不要被風吹熄。5.定期檢查瓦斯設備,皮管管線應兩年就更換,並加裝安全夾。6.瓦斯桶用戶應遵守以下要點: (1)瓦斯桶應置於屋外通風良好處,避免日光直射。 (2)瓦斯桶應有合格標示,勿使用老舊、逾期的鋼瓶。 (3)瓦斯桶應直立放置,不可橫放。 (4)以支架或鐵鍊固定瓦斯桶,避免地震時傾倒或扯斷管線,最好加裝超流遮斷裝置。 (5)瓦斯桶調整器附近不得放置易(可)燃物品。 (6)瓦斯桶納入箱內時,箱之下部應設有換氣孔。 ★瓦斯本無害,正確使用不成災★表格內容經消防專家莊啟忠審定 延伸閱讀:【居家安全】檢視瓦斯管線,避免造成氣爆意外!

【「鋰電池產品」 是生活幫手?還是不定時炸彈?】

  鋰離子電池(簡稱鋰電池)因能量密度高、無記憶效應且循環壽命長,日常使用中(如:3C產品)多以鋰電池作為電源。鋰電池的缺點為不耐過放與過充,錯誤使用除了減少電池壽命,甚至會有熱失控導致爆炸燃燒的安全性疑慮。   常見家電產品內含的鋰電池品質不良或使用錯誤,導致自燃、爆炸等安全問題時有所聞。根據消防署資料,鋰電池爆炸自燃有三種可能:過度充電、外部短路、內部短路,正常使用並不會突然爆炸。目前市售的可充式鋰電池,已被標準檢驗局納管為應施檢驗項目,為保障消費者權益及使用安全,經濟部標檢局公告[1]:自112年1月1日起,包含:電風扇、真空吸塵器及吸水清潔機、電動食品碾磨器、電動食品混合器、電動榨汁機、燙(整)髮機、電動按摩器具等七項鋰電池商品需強制納檢,在進入市場販售前應完成檢驗程序確保商品符合安全標準要求;另商品內含鋰電池者(例如:手機、行動電源、手持電扇…等),也須符合電池的相關驗證要求。 [1]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公告。   使用鋰電池電子產品務必注意以下幾點事項,以確保安全: 資料來源:標檢局、臺南市政府消防局。

【燒傷急救】遇燒燙傷意外 沖冷水錯了嗎?

中西醫說法 陽光帶您了解 近日,有頗負盛名的中醫師拍攝影片提醒民眾「燒燙傷時千萬不能沖冷水」,並提出許多居家隨手可得的調味料(如各種油品、醬油、糖、鹽…等),甚至含酒精(如米酒)的液體,就可有效降溫,且能避免留疤。然,「沖、脫、泡、蓋、送」已是現今社會具科學實證,可有效降低燒燙傷傷害的急救處理辦法。遇到熱源造成皮膚燒燙傷時,第一時間以流動的冷水沖患部可大幅降低燒傷程度,以及避免傷口感染。 陽光基金會董事長(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顧問級主治醫師)楊瑞永醫師[1]表示,燒燙傷當下,應盡快沖冷水,要沖10-30分鐘,目的在「降低熱度、減少腫脹、止痛」。但沖水時要避免失溫,尤其是大面積燒燙傷。若誤信偏方以酒精、不明藥膏、牙膏、蛋白、麵粉、醬油等物品塗抹傷口,這些偏方不僅無法讓皮膚降溫,還可能造成二度傷害,甚至細菌感染!其中酒精擦在受傷的皮膚上雖會加速熱能蒸發而感到涼意,但刺激性太大,且會傷害皮下組織;粉狀、油類等物質易黏附傷口,降溫有限,不易清理,更助長細菌滋長!至於不宜沖水的情況只有髙溫鎔解的金屬鈉、鋰、鉀(化學元素第一週期),因沖水會產生化學作用,釋放出大量熱能,傷害更深,此時應考慮用油布覆蓋再送醫處理,以及生石灰傷害也不可沖水,因會產生大量熟能,擴大傷害,宜用刷子刷掉,盡速就醫處理。一般燒燙傷最好以「沖脫泡蓋送」為準則初步處理! [1]楊瑞永醫師為現任陽光基金會董事長,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顧問級主治醫師,長庚大學及長庚醫院臨床教授,前台灣燒傷學會理事長,世界燒傷學會前東南亞代表,專精於燒燙傷治療。 楊瑞永醫師也強調,疤痕是傷口癒合的結果,傷疤多寡淺厚的產生關鍵在傷口深度!就燒燙傷而言(其實其他外傷也一樣),傷口深度、適當的初步降溫及癒合過程與傷疤關係很大,最好有合理正確的急救處理!一般一度燒燙傷,如曬傷,只傷及表皮,沒併發症就不會有傷疤。二度以上傷及真皮層,尤其深二度則多少會留疤。而三度傷口,因表皮真皮全壞死,需淸創植皮,或多或少都會留下傷疤。 民眾遇燒燙傷意外 勿信偏方正確急救降溫很重要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聯會於2015年發生八仙塵燃意外發生後即在媒體上建議[1]:小面積的燒傷病患可至專門收治燒燙傷之中醫院所尋求中醫專業的醫療服務,但不建議民眾未經醫師診斷,自行用大黃等性味苦寒之中藥或其他青草藥外敷,以免貽誤病情。 [1] 資料來源:燒燙傷分4級 中醫治療行不行? 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28762&p=0 中、西醫的學術原理不同,但救治病人的初衷或無二致。針對燒燙傷的急救處理有時也出現大相逕庭的說法,即使同為相通科別之醫生,也可能因求學經驗與師承派系而有不同見解。但陽光基金會希望透過具科學實證之「沖、脫、泡、蓋、送」作法,對大眾呼籲:燒燙傷意外發生時,切勿驚慌、勿聽信偏方,正確執行「沖、脫、泡、蓋、送」急救五步驟,才能避免傷勢加重。

【防疫母湯黑白照】正確使用紫消燈 避免燒傷引上身

使用紫外線燈具防疫消毒 千萬不能共處一室 大家都知道,炎熱的夏天,出門要記得防曬,不然就會因為陽光中的紫外線(UVA、UVB、UVC等)導致皮膚曬紅、曬傷甚至還有致癌的風險。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進入確診高原期,許多防疫用品已成為台灣民眾日常,其中一項就是「紫外線消毒燈」。然而跟太陽光一樣,紫外線就是會導致人體皮膚、組織的損害,所以必須謹慎使用,方可避免燒傷意外上身! 近日媒體報載,有網路名人因使用紫消燈不慎,導致雙腿燙傷、眼角膜受傷。使用紫消燈要有效達到環境消毒功能,務必遵守產品說明書進行,功率、照射時間也都會影響消毒效果。 陽光基金會董事長(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顧問級主治醫師)楊瑞永表示:「使用紫外線燈消毒有三要點,第一,紫外線會傷害眼睛和皮膚,因此使用紫外線燈消毒,不可直接長時間照射人體,輕則色素沉澱,晒傷,重則皮膚病變!第二,照射時間也有影響,在醫療院所使用紫消燈時,基本上要照至少15分鐘以上才能達到消毒效果。第三,紫外線消毒,要照得到的地方才有消毒的效果,其他死角要另外用噴灑或擦拭的方法消毒。」 陽光基金會在此呼籲,購買紫消燈商品時,要選購標示完整的商品,使用前要務必要詳細閱讀操作說明書,開啟紫消燈時人、動物也務必離開該消毒區域/環境,才能兼顧健康安全,而環境消毒的力道難以百分百,落實手部清潔、戴好口罩對防疫更是重要! ※延伸閱讀:1. 市售紫外線消毒燈 消保處查核:全都是光化學UV危害高度風險2. 消毒靠紫外線?小細節不能忽視 3.【居家安全】安全分裝酒精的 三要守則4.【防疫安全】使用酒精防疫的 三不守則 紫外線燈對人體有害,使用時務必遠離 陽光基金會:購買合格商品、使用前詳閱使用說明、開燈後人要遠離 紫外線會傷害眼睛跟皮膚,使用紫消燈人務必遠離! 紫消燈需照射15分鐘以上才具備環境消毒效果!

【平安過虎年】年節將近 燒傷陷阱一次看!

虎🐯你平安過好年   近來全台疫情升溫,孩子已陸續放寒假在家。緊接著又是國人引頸企盼的春節連假!但你知道嗎?居家環境、年節習俗有許多容易造成燒燙傷的意外陷阱,陽光基金會為大家整理,讓你一次掌握,「虎」你一家老小平安過好年! 居家環境安全 ★返鄉、出遠門時,記得關閉家中的電源、瓦斯爐火。   電器、爐火一向是家庭火災意外的大宗,務必仔細確認關閉再離家。 ★大掃除使用清潔劑,務必依照說明書正確使用。   強酸強鹼容易因使用不當而造成爆炸或腐蝕,使用前務必詳閱說明書。 ★圍爐團圓、喝茶聊天,注意熱湯熱水容易傾倒。   電器之電線請固定或避免放置走動動線上,以免絆倒或因幼童拉扯而翻倒;熱湯、熱液也常見於廚房或餐桌上,小心為上。 年節習俗 ★敬神祭祖,小心使用線香與火燭。   手中線香與焚燒紙錢的火爐都相當高溫,應注意避免碰撞或接近。 ★爆竹除歲,務必依照相關規定至合適地點燃放,勿讓幼童自行操作。   燃放爆竹務必有大人在場,且應於空曠處施放,並應準備滅火設備以策安全。 燒傷急救五步驟不能忘 沖:冷水沖10-30分鐘並請旁人撥打119,持續以流動冷水沖患部降溫,同時等待救護車抵達。 脫:脫除受傷部位上的物品(如手環、衣物)但若沾黏在皮膚上,不要勉強脫除,避免造成二次傷害,應由醫護人員處理。 泡:泡在冷水中20-30分鐘,降低燒傷深度,要注意避免浸泡過久造成失溫休克,但若是化學燒傷則不能浸泡,避免化學藥劑擴散,而擴大受傷面積。 蓋:救護車抵達後,乾淨衣物浴巾覆蓋在傷處,避免感染與失溫。 送:盡快送醫院治療。

【防疫不信謠】正確使用乾洗手 引火上身不會有

使用酒精、乾洗手防疫消毒 應充分讓酒精揮發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進入社區感染階段,自去(2020)年起,醫療口罩、酒精、乾洗手已成為台灣民眾最不可或缺的防疫物資!但75%的消毒酒精、乾洗手是具高度揮發性及易燃性的危險性物品,必須謹慎使用,方可避免燒傷意外上身! 網瘋傳有人使用乾洗手後進廚房烹煮,導致雙手嚴重燒傷...但,是真的嗎? 社群媒體上瘋傳的因乾洗手而導致雙手嚴重燒傷的文章與圖片 陽光基金會:乾洗手裡的酒精只要充份揮發之後,並不會引火上身 ★延伸閱讀 1.新北消防發爾麵FB: 乾洗手液遇到明火會引燃嗎 2. 【居家安全】安全分裝酒精的 三要守則 3. 【防疫安全】使用酒精防疫的 三不守則

【居家安全】安全分裝酒精的 三要守則

民眾稀釋酒精防疫,引火上身二度燒傷  陽光基金會呼籲:”防疫也需防火” 因應武漢肺炎疫情,除了醫用口罩,75%酒精也是民眾防疫必備品,但酒精也是易燃的危險物品,現今被民眾廣泛使用於居家環境和個人防護,也引發安全憂慮。近期一位民眾即因稀釋酒精時起火,導致雙手和臉部燒傷,前來陽光基金會做壓力衣治療,近期逢學校開學,許多家長分裝酒精讓孩子隨身帶著入校,但又擔心酒精易燃危險,著實令人兩難!為此,陽光基金會與消防專家,提出「防疫同時也須防火的重要提醒」,希望大家一起安全防疫! 花姨稀釋酒精不慎失火燒傷,現身說法呼籲民眾要正確操作 日前ㄧ名婦人”花姨”買了95%的酒精想稀釋為75%的酒精作防疫使用,她參考網友提供的方法,以4個養樂多空瓶當量杯來調配,當時廚房爐火上正煮東西,花姨想說保持一公尺的距離應足夠,於是就在流理台上開始調配,成功稀釋一輪後,花姨繼續下一輪調配,正當她將酒精倒入養樂多瓶時,火突然由養樂多瓶竄燒上來,也回燃到一旁濃度95%的酒精,驚慌中花姨迅速關掉爐火並將火滅了,才沒釀成大災,但已導致她的雙手和臉部一到二度燒傷。花姨很疑惑,她已經盡量小心,是哪個環節出了錯? 消防專家:防疫也防火 稀釋酒精確認安全三要件 由於酒精是具高度揮發性及易燃性的危險性液體,拚防疫的同時如何兼顧防火?陽光基金會顧問(現任台北市防災館長)莊啟忠先生提醒:「建議民眾稀釋酒精或分裝酒精時,務必確認「安全三要件」: 第一,要在通風的環境進行,避免空氣中酒精濃度蓄積過高引爆; 第二,要放在臉盆中進行,萬一發生傾倒可以盛接住流出的酒精; 第三,要遠離火源,也要避開火器多的地方(如廚房)。 此外,使用酒精消毒,「擦拭才有效」,千萬不要往室內空間或是人的身上噴灑。萬一不小心使用酒精起火,因酒精會溶於水,不能用水滅火,以免火勢擴散,必須採取「窒息式滅火」,在火勢尚未擴大前用濕抹布或金屬鍋蓋等物品蓋住將火悶熄。莊顧問同時也建議居家環境消毒可使用含次氯酸的消毒水進行,次氯酸HClO會溶解病毒或細胞表層,其消毒效果不亞於酒精,性質亦較穩定! 」 陽光基金會:勿大量囤積酒精,若不慎引火上身  切記「停躺滾」 陽光基金會倡導組經理莊麗真提醒民眾,注意居家消防安全切勿大量囤積酒精,以免發生火災與燒傷憾事;若民眾於稀釋或使用酒精時不慎身上著火時,不可慌張,應馬上停住,躺下來左右翻滾,可迅速撲滅火勢。並謹記燒傷急救五步驟:「沖、脫、泡、蓋、送」,立即用冷水緩緩持續沖水20分鐘以上來降溫,減輕傷害,小面積燒傷,若是起水泡超過10元硬幣大小則應就醫請醫師處理! 想知道更多燒傷預防小知識嗎?1. 掃QR code加入陽光LINE@2. 加好友請搜尋@sunshine.tw

【居家安全】意外難測 做好準備+正確觀念保安康

兩年前的倫敦格蘭菲爾大樓火災,因外牆包覆層為易燃性用材及慘重的傷亡,讓國內外開始檢視建築用材及注重居家消防設備、防災逃生意識的重要性。日前英國媒體BBC引用格蘭菲爾大火第一階段調查報告,針對造成嚴重傷亡的原因做出檢討(第二階段將會針對建築物設計),指出主因倫敦消防隊訓練及經驗不足,錯過疏散民眾的最佳時機,也再度引發台灣民眾關心! 台灣已對建築物的消防安全訂有相關法規,對16層以上的高層建築物也有特殊的規範,許多消防專家戮力推動防災及火場逃生觀念的倡導,但還是需要民眾平時多加注意用電、用火安全及檢查自家環境,並了解相關火場逃生觀念,遇到火災意外時冷靜判斷、應對,才能倖免於難。 ★預防最重要:自助人助  平常可以怎麼做★ ① 關心居住的大樓消防安全設備是否定期檢修申報?符合規定?作動正常?自己家中是否安裝住警器? ② 留意逃生通道是否暢通?有無堆積雜物? ③ 檢視自身消防逃生觀念是否正確? ★逃生切記:小火快逃,濃煙關門★ 火場逃生最重要是:避開濃煙!如果火勢還小,且樓梯間無濃煙,優先往下逃*盡快離開建築物;如果樓梯間已有濃煙,把樓梯間門關上,阻隔濃煙,往水平方向找第二出口,或是進行避難。 *因濃煙上升速度每秒鐘上升速度3~5公尺,頂樓是火煙最容易蓄積、聚集之處,因此,火場逃生原則為由上往下,盡可能往地面層逃生。但如果因起火點位於所在位置的下方樓層,且高溫及濃煙已阻礙向下逃生的路徑時,應視情形採水平避難。 ★錯誤迷思!千萬母湯!★ ❌️躲進浴室 一般浴室門板大多為塑膠門,遇火會融化,並無防火功能,濃煙容易自縫隙向內竄,反而危及避難者的生命安全。 ❌️用濕毛巾掩住口鼻 濕毛巾擋不住濃煙高熱,為了穿越濃煙,反而從原本相對安全的環境,移動到更致命的危險中。且為了沾濕毛巾,去尋找水源,容易耽誤逃生機會。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蔡宗翰 《英國倫敦格蘭菲爾大樓火災別只問怎麼逃?真正該問的是...》 關鍵評論網  【圖輯】火災求生必備知識:為什麼火場的頭號殺手是濃煙? 內政部消防署 居家安全檢視

【居家安全】如何選購冷氣才能舒適又安全?

近日有一則新聞,民眾將家中冷氣插座燒焦的照片上傳至社群,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究竟燒焦的原因是什麼仍待專業人士判斷,但冷氣從採買到實際使用,都有各種要領,陽光提醒您:正確使用冷氣機,才不會引起觸電、火災等事故,才可確保生命財產安全又省電! 夏天開冷氣前,您需要知道... 1、使用前,詳細閱讀使用說明書及注意相關使用事項,使用時,建議設定溫度在26~28℃並配合電扇使用,可達到省電的效果。 2、每年在開始使用冷氣機前,應先清洗濾網,並注意冷氣機情形,若有運轉不順暢或故障時,應立即停止使用,並連絡原廠商服務站檢修。 3、長時間(如秋、冬季節)不使用冷氣機時,應拔掉電源插頭(或關閉電源迴路開關),以節省電費並避免發生意外。 預計採購新冷氣嗎?先來看看有什麼該注意的!       1、選購時,建議先找冷氣業者針對使用環境評估(例如:空間坪數大小、適合安裝分離式冷氣機或是窗型冷氣機、是否有西曬等問題),選擇合適冷氣能力之機種。 2、依個人需求(如:價格高低、噪音大小、省電能力、商品外觀造型等),選擇適當廠牌及機種。 3、選購時應檢視廠商名稱、電器規格(電壓、電流、冷氣能力),尤其要注意產品本體是否貼(印)有「商品檢驗標識」。 4、冷氣機能源效率分級標示,區分為第1級至第5級,數字愈小表示愈省電。 陽光小叮嚀 艷陽高照的季節,開冷氣對抗酷暑是人之常情,但使用電器時,多一份細心,你我一起預防燒傷、預防悲傷。   資訊整理來源: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防疫安全】使用酒精防疫的 三不守則

開學日學生帶酒精防疫 陽光基金會籲遵守三不才安全 結束最長寒假,開學首日家長為孩子準備防疫物品,除了口罩還有隨身瓶酒精,但酒精屬易燃物品,近來中國更傳數起使用酒精噴灑全身後引起燒傷事件,陽光基金會與公共衛生及教育專家一起呼籲開學防疫同時也須謹慎防火,三不原則保護孩子人身安全:酒精不能對眼噴、不能拿來玩或惡作劇、噴酒精時不能有明火。 該不該讓孩子隨身攜帶酒精到校?國立東華大學台灣安全促進學校研究中心主任李明憲教授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點,讓孩子隨身帶酒精或消毒水,務必要同時教導孩子「三不」安全守則:不能對著眼睛噴,不能拿來玩或惡作劇,噴酒精時不能有明火; 第二點,學校若已備妥消毒物品,家長可不用再為孩子準備隨身瓶; 第三點,學校要加強酒精及消毒水使用的安全教育及留意學生使用行為,特別應禁止學生攜帶酒精進入實驗室以防意外。 校方:酒精學校已備足學生不用帶  勤洗手更重要 在學校方面,台北市敦化國小學務處主任王培成老師表示:學校各班已備有酒精供學生需要時使用,也會再加強酒精、消毒水使用的安全教育,建議家長不用另外讓孩子帶隨身酒精到校。最重要的是,勤用肥皂洗手才是最佳防疫方法,請家長一起協助教導孩子正確洗手。 陽光:若不慎酒精引火上身  切記「停躺滾」與正確急救 若仍不慎使用酒精時至身上著火,陽光基金會專案經理莊麗真呼籲當下要先冷靜,應馬上停住,躺下來,左右翻滾,可迅速撲滅火勢;並謹記燒傷急救五步驟:「沖、脫、泡、蓋、送」,立即用冷水緩緩持續沖水20分鐘以上來降溫,減輕傷害,小面積燒傷,若是起水泡超過10元硬幣大小則應就醫請醫師處理! 想知道更多燒傷預防小知識嗎?1. 掃QR code加入陽光LINE@2. 加好友請搜尋@sunshin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