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防治宣導影片】
★陽光下的檳榔樹片長約18分鐘,適合校園宣導播放使用,由口腔癌病友故事真實改編。 (2006年發行) ★紅色警戒片長約16分鐘,口腔癌病友真實紀錄片,適合對高危險群(有菸檳酒習慣者)播放。故事各自獨立,可單獨播放片段。(2007年發行) ★三百公里祈福路(正片)紀錄片正片片長約16分鐘,紀錄口腔癌病友組團/接力參與大甲媽祖遶境活動,身穿祈福背心為全台口腔癌病友祈福。 (2014年發行) ★三百公里祈福路(花絮)紀錄片花絮片長約6分鐘。 (2014年發行)
★陽光下的檳榔樹片長約18分鐘,適合校園宣導播放使用,由口腔癌病友故事真實改編。 (2006年發行) ★紅色警戒片長約16分鐘,口腔癌病友真實紀錄片,適合對高危險群(有菸檳酒習慣者)播放。故事各自獨立,可單獨播放片段。(2007年發行) ★三百公里祈福路(正片)紀錄片正片片長約16分鐘,紀錄口腔癌病友組團/接力參與大甲媽祖遶境活動,身穿祈福背心為全台口腔癌病友祈福。 (2014年發行) ★三百公里祈福路(花絮)紀錄片花絮片長約6分鐘。 (2014年發行)
文章來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原文連結 作者:陽光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牛慕慈 每年夏天孩子們最期待的就是去玩水消暑,但今年卻寧可在家看電視打電動。究竟是孩子不愛運動了?或者3C產品的吸引力太強?還是……孩子開始在意外表了?! 隨著年紀增長,孩子對於自己的衣著、髮型開始有主見,也逐漸花更多的時間來打扮,這是青春前期自然的行為。但有一些小警訊,告訴您孩子可能對外表不甚滿意: 不想游泳:可能是覺得自己身材不好的表現。女生可能覺得自己胖、腿短、或者在意胸部的變化,男生則可能覺得自己沒有肌肉。 食量變小:如果不是因為吃太多零食,正餐的食量降低就是很反常的現象,且通常是因為怕胖。 偏好特定的穿著或有固定身體姿勢:例如用長袖長褲,或特定姿勢遮掩身體部位,照相永遠只照右半邊臉,覺得左邊有痘痘不好看,駝背以遮住開始發育的胸部。 青春前期開始,孩子對同儕的在意大大增加,而此時身體也開始產生一些變化,如果外表的成長速度與別人不同將會是一種壓力,甚至可能被嘲笑。例如:體型較胖、女孩太早和太晚開始長胸部、男孩太矮或太瘦小等等。根據2013年兒童福利聯盟的台灣校園關係霸凌現況調查報告,在被歧視的學童中,有61.2%的歧視來源於身材及長相。有些時候大人們會覺得外表乾乾淨淨的就好、學生不應花太多精力在打扮上,而忽略了外表在青春期孩子的人際互動上有不可輕忽的影響力! 每個人對於外貌的看法都是很主觀的,可能大家覺得某人身材很健美,她自己卻覺得很臃腫!而對於身體形象想法扭曲的極致表現就是產生厭食症與暴食症。厭食症患者會想出很多方法來控制體重,導致體重不足/營養缺乏,而其後又容易不能節制的飲食過量,即產生暴食的行為。可能合併產生情緒困擾、胃食道逆流、牙齒脫鈣、經期不規則等健康問題,對健康危害甚大。因此父母從青春前期開始,便要開始關注孩子對身體的感受與態度,並做適當的引導。引導要點如下: 停止用外表相關的綽號稱呼孩子:如小胖子、小矮瓜等以前覺得可愛的暱稱該停止使用了,因為現在這些外在特徵可能正是孩子困擾的來源。 覺察自身或家庭成員間的言行是否給予正向示範:想想看自己是否常在孩子面前嫌自己太胖、不吃正餐、或是評論其他人的外表身材。這些示範也會教導孩子用這樣的眼光看自己與兄弟姊妹。 教導孩子辨識媒體所傳遞的外表訊息是否合理:媒體上常見那些童顏巨乳、肌肉猛男的網紅或模特兒,會讓孩子以為完美的身材就應該是這樣,父母親必須要讓孩子了解這些「楷模」可能是拍攝技巧、修圖、或整形等效果,並非身體自然或應該的樣子,讓孩子免疫於媒體的影響。 關心孩子的外表經驗:關心孩子班上是否有人嘲笑其他人的外表,大家對身體變化的態度如何?孩子自己的經驗?讓孩子知道,這個主題是可以說的、不丟臉。 引導孩子欣賞自己的外表:可以引導孩子想想喜歡自己身體的哪部分?不喜歡哪部分?引導他用適當的方式改善不滿意的部分,例如適當的運動、均衡的飲食、學習衣著打扮的技巧。 改變中的青春期,帶著孩子與自己的身體外貌做朋友吧! ※圖片來源:網路免費圖庫
每年七、八月為學生打工旺季,據陽光基金會近三年新開案服務數據顯示,18-24歲燒傷個案中,其中就有三成於工作場所受傷。陽光提醒學子們:無論身處何種職場環境,都需熟悉工作場域的逃生路線,安全梯應保持通暢,遵守現場作業動線及程序,別讓青春留下無法挽回的傷痛。 打工須知 三不原則,保護自己從建立良好的工作習慣開始 不恍神:維持良好精神、體能狀態以及健康作息。 不馬虎:慎選工作環境、重視工作權益及程序。 不急躁:凡事提早準備,按部就班,從容穩健。 掌握以上三不原則,不僅保護自己還可進而提升工作的效率! 餐飲業危機多,這樣做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餐飲業位居十大學生熱門打工之榜首,又其勞力需求量高,相對投入此行業的人數也多。根據陽光歷年開案紀錄,使用熱源及明火的工作發生意外的機率較其他行業高,因此工作時更需特別注意: 端熱食熱液慎防地板濕滑,若鍋物過重應請求支援。 使用到加熱設備,添加酒精膏時火源應完全熄滅且遠離顧客用餐區,更換瓦斯爐也應先確認瓦斯桶開關緊閉。 熟記傷燙傷急救處理原則 若不慎發生燒傷或灼傷意外,應立即沖沖沖脫泡蓋送*,勿聽信謠言隨意塗抹麵粉還有蛋白、牙膏、醬油等,有可能會造成傷口細菌感染。 *沖沖沖:持續沖水降溫,降低皮膚灼傷深度並保護受傷部位。 當身上著火時,切記「停躺滾」!不可慌張,應馬上停住、躺下來,左右翻滾,可迅速撲滅火勢;手部若沒著火,則以雙手摀住臉部保護,進行「停躺滾」。 .*【燒傷急救】燒傷急救五步驟:沖、脫、泡、蓋、送! .行動支持陽光,讓燒傷預防知識更加普及,杜絕意外發生
文章來源:親子天下嚴選 原文連結 作者:陽光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牛慕慈 近幾年隨著台灣社會的民主與多元化發展,各種群體的聲音越來越受到重視。社會也越來越注意到不同群體所受到的待遇是否適當,從早期社會運動所努力的兩性平權、族群平權,到今年來吵得沸沸揚揚的多元成家、性別平權的議題,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接受這個觀念:「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一樣都是人,但是我們之間有很多相同,也有很多不同。即使是不同的人,在尊嚴和權利上也應一律平等。」基金會近年來推動的臉部平權運動也是一樣的觀念:有許多人在外貌上是特殊的,但是在身為人的價值上是獨一無二的,在尊嚴和權利上也應有平等的對待。 在我的工作經驗中,發覺大部分的人可以接受臉部平權的觀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不了解要如何與顏面損傷者(以下簡稱顏損者)適當互動,以至於顏損者仍然時常遇到以下的狀況:小朋友看到顏損者對媽媽說:「媽媽這個人怎麼了?他看起來好@$#X!(請自行想像-奇怪、可怕等形容詞)」。 於是, 1.孩子被家長拖離現場 2.孩子被責罵「這樣沒禮貌!」 3.媽媽說:「這個人很可憐。你要是不乖,就會變這樣。」 傷害有時出於無知,有時出於無心。每個人面對差異的能力天生不同,但可以因學習而增長。建議關於外表的差異,你可以這樣學習: 1.對於差異,你可以有自己的感覺 ●你可能對於不同的外貌感到: 無所謂 >> 那你可以平常心應對 好奇 >> 觀察一下這名顏損者。想想過去接觸過類似的人嗎? 害怕 >> 想想你害怕什麼?這害怕是來自什麼?不了解而擔心?覺得不安全還是不習慣?若真無法控制,你也可以稍微迴避一下 難過>> 想想自己的難過是什麼?怕老?怕醜?怕病?怕與自己不一樣的人?可以幫自己什麼忙嗎? 但請不要: ●過度注視。在您對顏損者好奇的同時,也請注意觀看對方的禮儀,建議一次注視不要超過5秒鐘。因為顏損者不是被展示的動物,任何被過度注視的人都會不自在。過長的注視,或是在對方表現不舒服後還持續的注視都算過度注視。 ●因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而在公共場所排擠或驅趕顏損者。因為顏損者同樣擁有外出、用餐、接觸社會、參與各式活動的權利。其他人不需要對你的情緒負責。 2.你可以試著理解這個差異 ●你可以尋找適合的時間私下詢問顏損者,對方的顏損是什麼造成的?帶來什麼影響?有什麼可以幫忙的?禮貌而尊重的態度通常會換來分享。 ●你也可以上網查詢資料,或是洽詢陽光基金會等服務顏損者的專門機構增進自己對顏損的了解。 但請不要: ●公開質問。因為大聲的在許多人面前詢問對方顏損的原因,並期待對方一定要回答,是很無理的。每個人都有選擇回不回應他人,以及回應多少內容的權利。 ●隨便評價或歸因。因為隨便評價對方「你好可憐!」「你好命苦!」,或是歸因「一定是你媽媽懷孕時如何如何」「一定是你過去做了什麼遭到報應」這一類的言語對顏損者沒有幫助也沒有鼓勵性,通常造成無力感與傷害,可以避免。 ●輕易給建議。因為太熱心的建議醫生、治療方法、或其他資訊,也是一種騷擾,顏損者通常已經是自己狀況的專家,大部分民眾的醫療建議對其是不夠專業的,也暗示對方應該將自己治療到「正常」,現在的顏損是還不夠認真治療的結果,通常造成傷害。 3.你可以擴大自己對差異的接受能力 ●微笑表現善意。微笑、點頭、問好,是基本的表現善意與問候的方式,同樣也適用於顏損者,這些行動可以讓對方知道你是友善的。 ●試著做朋友。如果在捷運、公車或圖書館,您可以自然的坐到他們身旁,表現您的友善;或者在交際活動的場合,主動邀請顏損的朋友加入隊伍,就像對待任何您歡迎的朋友一樣。 ●一起響應平權觀念的推廣。您可以一起參加關於陽光基金會臉部平權的倡議活動,在學校、工作場所、網路社群,增進大家對於顏面損傷的認識,關懷顏損朋友的權益。 回到最上面的例子,我們期待一個輕鬆而簡單的回答。小朋友看到顏損者對媽媽說:「媽媽這個人怎麼了?他看起來好@$#X!」。 於是, 1.媽媽微笑說:「這是血管瘤,會讓臉紅紅的。這是生出來時就有的。」 2.媽媽說:「你覺得很奇怪。有的人的臉上就是這樣,每個人都不一樣。」 3.媽媽說:「你覺得很可怕。但你看他除了臉上有些不一樣,其他地方和你一不一樣呢?」 在人與人的不同之間,會產生什麼呢?你希望產生排斥、猜忌、隔離、衝突,還是繽紛、包容、尊重、欣賞?期待大家都是那溫柔的種子,用行動讓我們之間的差異,產生一朵朵繽紛與愛的花。
天氣悶熱難耐,氣象局表示未來一週仍然高溫;衛福部更警告,今年六月統計共452人次因熱傷害就診,較去年大增13%,陽光基金會提醒您:對抗酷暑,熟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3要訣預防熱傷害 1.保持涼爽 建議穿著輕便、排汗、透氣衣物。 避免將小孩單獨留在車上或密閉空間。 2.補充水分 成人每天至少喝2,000㏄白開水;幼兒每天喝1,250cc白開水。 定時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 3.提高警覺 勤擦防曬乳、備妥陽傘、遮陽帽、太陽眼鏡等防曬用品。 避免碰觸因太陽直曬導致高溫的設施,例如汽車車身、公園座椅或遊戲設施。 摩托車及腳踏車騎士,騎乘前先確認座墊溫度。 親子出遊,建議優先選擇室內親子館活動或傍晚再帶孩子至公園遊玩。 (貼心小提醒:留意室內空間逃生方向,多一份用心,玩得安心) 高溫曝曬戶外水管導致水溫過熱,應先確認水溫再使用。 同場加映 好評推薦,時尚防曬秘密武器 不流汗還可以學知識,親子出遊最佳去處 什麼是熱傷害? 熱傷害急救處理 預防燒傷,預防悲傷
近日有一則新聞,民眾將家中冷氣插座燒焦的照片上傳至社群,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究竟燒焦的原因是什麼仍待專業人士判斷,但冷氣從採買到實際使用,都有各種要領,陽光提醒您:正確使用冷氣機,才不會引起觸電、火災等事故,才可確保生命財產安全又省電! 夏天開冷氣前,您需要知道... 1、使用前,詳細閱讀使用說明書及注意相關使用事項,使用時,建議設定溫度在26~28℃並配合電扇使用,可達到省電的效果。 2、每年在開始使用冷氣機前,應先清洗濾網,並注意冷氣機情形,若有運轉不順暢或故障時,應立即停止使用,並連絡原廠商服務站檢修。 3、長時間(如秋、冬季節)不使用冷氣機時,應拔掉電源插頭(或關閉電源迴路開關),以節省電費並避免發生意外。 預計採購新冷氣嗎?先來看看有什麼該注意的! 1、選購時,建議先找冷氣業者針對使用環境評估(例如:空間坪數大小、適合安裝分離式冷氣機或是窗型冷氣機、是否有西曬等問題),選擇合適冷氣能力之機種。 2、依個人需求(如:價格高低、噪音大小、省電能力、商品外觀造型等),選擇適當廠牌及機種。 3、選購時應檢視廠商名稱、電器規格(電壓、電流、冷氣能力),尤其要注意產品本體是否貼(印)有「商品檢驗標識」。 4、冷氣機能源效率分級標示,區分為第1級至第5級,數字愈小表示愈省電。 陽光小叮嚀 艷陽高照的季節,開冷氣對抗酷暑是人之常情,但使用電器時,多一份細心,你我一起預防燒傷、預防悲傷。 資訊整理來源: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日前中市黎明路某大樓傳出火警,由於起火原因是除濕機自燃,進而引燃衣物,頓時煙霧瀰漫... 在警消通力合作下,幸火勢很快熄滅,沒有任何人受傷。」(中時電子報2019.05.08) 梅雨季節來臨,身體濕濕黏黏、衣服總是晾不乾,牆壁與木製傢具受潮發霉,是該出動除濕機的時候了!市面上除濕機功能越來越多,例如:空氣淨化、定時節能、智能控制等功能,選購時別忘了檢查是否有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檢驗合格標識;若為家中使用多年的除濕機,應確認是否為瑕疵召回名單(108.12),若為名單之一,則應立即停止使用,聯繫廠牌回收檢修。 除濕機使用特別注意! 1. 機體通風散熱最重要 ※ 出風口上方不可覆蓋衣物,也不可懸掛衣物,避免衣物掉落阻擋出風散熱。 ※ 與牆壁、傢具保持50公分以上距離,保持通風散熱;不在密閉空間(如衣櫥)、高溫處所使用。 ※ 機體旁不堆放雜物,避免故障起火時迅速擴大延燒。 2. 人不在不用 ※ 外出或睡眠時不使用。 ※ 使用完畢將插頭拔離電源插座。 3. 不共用延長線 ※ 使用專用插座,不與高耗電量電器(如烤箱、電暖器、微波爐)共用延長線,避免電線過熱起火。 4. 定期清理與保養 ※ 不將機體橫放、傾斜,也避免用水沖洗或靠近濺水場所,浸壞電路與機件。 ※ 濾網每兩周清洗一次,避免因灰塵附著,造成零件在高溫環境下運轉。
開學日學生帶酒精防疫 陽光基金會籲遵守三不才安全 結束最長寒假,開學首日家長為孩子準備防疫物品,除了口罩還有隨身瓶酒精,但酒精屬易燃物品,近來中國更傳數起使用酒精噴灑全身後引起燒傷事件,陽光基金會與公共衛生及教育專家一起呼籲開學防疫同時也須謹慎防火,三不原則保護孩子人身安全:酒精不能對眼噴、不能拿來玩或惡作劇、噴酒精時不能有明火。 該不該讓孩子隨身攜帶酒精到校?國立東華大學台灣安全促進學校研究中心主任李明憲教授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點,讓孩子隨身帶酒精或消毒水,務必要同時教導孩子「三不」安全守則:不能對著眼睛噴,不能拿來玩或惡作劇,噴酒精時不能有明火; 第二點,學校若已備妥消毒物品,家長可不用再為孩子準備隨身瓶; 第三點,學校要加強酒精及消毒水使用的安全教育及留意學生使用行為,特別應禁止學生攜帶酒精進入實驗室以防意外。 校方:酒精學校已備足學生不用帶 勤洗手更重要 在學校方面,台北市敦化國小學務處主任王培成老師表示:學校各班已備有酒精供學生需要時使用,也會再加強酒精、消毒水使用的安全教育,建議家長不用另外讓孩子帶隨身酒精到校。最重要的是,勤用肥皂洗手才是最佳防疫方法,請家長一起協助教導孩子正確洗手。 陽光:若不慎酒精引火上身 切記「停躺滾」與正確急救 若仍不慎使用酒精時至身上著火,陽光基金會專案經理莊麗真呼籲當下要先冷靜,應馬上停住,躺下來,左右翻滾,可迅速撲滅火勢;並謹記燒傷急救五步驟:「沖、脫、泡、蓋、送」,立即用冷水緩緩持續沖水20分鐘以上來降溫,減輕傷害,小面積燒傷,若是起水泡超過10元硬幣大小則應就醫請醫師處理! 想知道更多燒傷預防小知識嗎?1. 掃QR code加入陽光LINE@2. 加好友請搜尋@sunshine.tw
消防署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全臺火災共27,922件,而「爐火烹調」名列起火原因第二名,共有3,591件(佔所有案件12.9%),常見的引發原因包括:人在家忘記有煮東西、人外出沒有關爐火、油鍋起火等因素,陽光貼心提醒,煮菜做飯時注意「人離火滅」原則,就能有效降低火災發生的機會! ♦避免廚房火災,可以這樣做!♦ 1. 人離火滅:烹飪時若要離開現場,要將爐火及瓦斯關閉,或使用鬧鈴提醒,避免火焰過大或忘記正在煮食而導致火災。 2. 避免爐火熄滅:避免爐火被風吹熄,或被溢出的湯汁澆熄,造成瓦斯外洩。如果聞到瓦斯味,應將門窗小心開啟以保通風,千萬不要開啟或關閉電器開關,避免氣爆意外。 3. 廚房安裝住警器:廚房安裝偵熱式住警器,在火災發生時可即時發出警報,增加避難應變時間。 4. 瓦斯管線定時檢修:橡皮管與瓦斯爐接觸點若有龜裂或破損鬆動,應立即換新,平均三年就應更新橡皮管避免鬆脫龜裂。(延伸閱讀:檢視瓦斯管線,避免造成氣爆意外!) 5. 定期清理保養排油煙設備:定期清理抽油煙機、排油煙管的油垢,可避免附著的油垢受高溫或明火引燃,引發延燒,使廚房用火更安全。 ♦油鍋忽然起火,莫急莫慌莫害怕!♦ 延伸閱讀 【快來看看】謠言終結者!油鍋起火別再撒糖啦~ 親子出遊好去處>>>陽光即刻救援數位互動展
今年2月份文化大學發生火警,警消救出16名師生,但是有2名景觀系女學生倉皇間跑進男廁避難被濃煙嗆傷,送醫時一度沒有呼吸心跳,幸好搶救後,狀況趨於穩定!專家提醒,一定要謹記,火災時有幾個逃生要點,做錯了就恐怕無法保命! (2019.02.14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 火災很可怕,但擁有正確的火場逃生觀念,加上冷靜應變、臨危不亂的態度,便能為自己和家人爭取活下來的機會!快來檢查看看你的火場逃生觀念知多少! 小火逃生,濃煙關門 塑膠門的房間不可躲! 塑膠遇到高溫會融化,且門融化之後,躲在裡面的人即使沒有被火燒到,也會被濃煙嗆死,這也是為什麼火災不能躲在廁所的原因。安全避難空間可從以下幾點判斷: 1. 隔間材質不燃或耐燃 2. 門能擋煙擋高溫 3. 有對外窗 不要往上逃! 無法向下逃生時,表示樓梯間可能有濃煙或無法使用了,所以不可再往上逃生;因為煙向上移動的速度每秒3-5公尺,而人是0.5公尺,煙上升的速度比人還快!而濃煙中的有毒物質,不僅會造成嗆傷,更會讓人昏迷、失去知覺及行動能力,是火場中的致命殺手。 延伸閱讀 .火災發生時,第一件事該先做什麼? .破解火場逃生的三個迷思 | 蔡宗翰 Tsung-Han Tsai (專業消防員) | TEDx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