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傷急救】遇燒燙傷意外 沖冷水錯了嗎?

中西醫說法 陽光帶您了解 近日,有頗負盛名的中醫師拍攝影片提醒民眾「燒燙傷時千萬不能沖冷水」,並提出許多居家隨手可得的調味料(如各種油品、醬油、糖、鹽…等),甚至含酒精(如米酒)的液體,就可有效降溫,且能避免留疤。然,「沖、脫、泡、蓋、送」已是現今社會具科學實證,可有效降低燒燙傷傷害的急救處理辦法。遇到熱源造成皮膚燒燙傷時,第一時間以流動的冷水沖患部可大幅降低燒傷程度,以及避免傷口感染。 陽光基金會董事長(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顧問級主治醫師)楊瑞永醫師[1]表示,燒燙傷當下,應盡快沖冷水,要沖10-30分鐘,目的在「降低熱度、減少腫脹、止痛」。但沖水時要避免失溫,尤其是大面積燒燙傷。若誤信偏方以酒精、不明藥膏、牙膏、蛋白、麵粉、醬油等物品塗抹傷口,這些偏方不僅無法讓皮膚降溫,還可能造成二度傷害,甚至細菌感染!其中酒精擦在受傷的皮膚上雖會加速熱能蒸發而感到涼意,但刺激性太大,且會傷害皮下組織;粉狀、油類等物質易黏附傷口,降溫有限,不易清理,更助長細菌滋長!至於不宜沖水的情況只有髙溫鎔解的金屬鈉、鋰、鉀(化學元素第一週期),因沖水會產生化學作用,釋放出大量熱能,傷害更深,此時應考慮用油布覆蓋再送醫處理,以及生石灰傷害也不可沖水,因會產生大量熟能,擴大傷害,宜用刷子刷掉,盡速就醫處理。一般燒燙傷最好以「沖脫泡蓋送」為準則初步處理! [1]楊瑞永醫師為現任陽光基金會董事長,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顧問級主治醫師,長庚大學及長庚醫院臨床教授,前台灣燒傷學會理事長,世界燒傷學會前東南亞代表,專精於燒燙傷治療。 楊瑞永醫師也強調,疤痕是傷口癒合的結果,傷疤多寡淺厚的產生關鍵在傷口深度!就燒燙傷而言(其實其他外傷也一樣),傷口深度、適當的初步降溫及癒合過程與傷疤關係很大,最好有合理正確的急救處理!一般一度燒燙傷,如曬傷,只傷及表皮,沒併發症就不會有傷疤。二度以上傷及真皮層,尤其深二度則多少會留疤。而三度傷口,因表皮真皮全壞死,需淸創植皮,或多或少都會留下傷疤。 民眾遇燒燙傷意外 勿信偏方正確急救降溫很重要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聯會於2015年發生八仙塵燃意外發生後即在媒體上建議[1]:小面積的燒傷病患可至專門收治燒燙傷之中醫院所尋求中醫專業的醫療服務,但不建議民眾未經醫師診斷,自行用大黃等性味苦寒之中藥或其他青草藥外敷,以免貽誤病情。 [1] 資料來源:燒燙傷分4級 中醫治療行不行? 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28762&p=0 中、西醫的學術原理不同,但救治病人的初衷或無二致。針對燒燙傷的急救處理有時也出現大相逕庭的說法,即使同為相通科別之醫生,也可能因求學經驗與師承派系而有不同見解。但陽光基金會希望透過具科學實證之「沖、脫、泡、蓋、送」作法,對大眾呼籲:燒燙傷意外發生時,切勿驚慌、勿聽信偏方,正確執行「沖、脫、泡、蓋、送」急救五步驟,才能避免傷勢加重。

【專欄_陽光正好 | 聽你聽我】Halloween?Hello ME!

#宣導實錄|影片教案分享正在慶祝萬聖節?學校、路上出現成千上萬的Elsa或是炭治郎、彌豆子?有一群人卻在大家扮鬼時才能活得像個「普通人」... 文|北區社教專員 黃一翔最近去學校宣導,踏進校門就發現老師和同學有著各式各樣的打扮,原以為是學校自辦的校園活動,才驚覺原來是「萬聖節」到了。 看到有同學打扮成路上的「電線杆」,我怎麼都不會想到可以打扮成這個啊...完全被學生的創意懾服!原本以為他們的創意已經讓我很讚嘆,沒想到宣導之前,還聽到學生跟老師的對話:「老師,我今天打扮的是我自己哦,因為我喜歡我自己。」當下格外被觸動,真心希望長大之後,他仍能一直記得現在心裡的這份感覺。 不過,看著他們充滿活力的樣子,卻悄悄勾起我的記憶,一段記憶中曾經看過的影片,和那些印在心裡的文字:『當我們忙著把自己打扮的最特別時,卻有人在這一天終於能當個「普通人」,他們臉上被稱讚的「逼真化妝」其實是他們卸不掉的真實外在。』 然而,不應該僅有「這一天」,而是「每一天」;也不該是「他們」,而是「我們」,都值得他人的理解與愛。 ★本片 獲得2017 #坎城創意節 創意影片金獅獎及健康溝通銀獅獎 《Halloween》 _By Burns & Smile (France) ★ Boehringer Ingelheim臉書分享影片(中字) 台灣創意週2016-2018 改變生命的創意《Halloween》 片長約4分鐘,適合於課堂上播放,映後與學生進行思辯。 建議提問內容: 1. 影片中主角在「這一天」的心情是什麼?「這一天」是什麼日子?「這一天」發生了什麼事情嗎? 2. 如果今天你是主角,你覺得「這一天」讓你有什麼感覺? 3. 為什麼會只有「這一天」主角才覺得自在舒適?「這一天」背後代表什麼? 4.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使「這一天」變成他們的「每一天」?

【專欄_陽光正好 | 聽你聽我】臉部平權一出生就上手?

#網文分享是你嗎?天生自帶臉部平權基因的三大星座! 人往往習慣從見面👁️或是談吐🗣️的第一印象對他人做出初步判斷。但有些人的先天個性、星座、血型、紫微斗數…可能讓他不會輕易做出以貌取人的行為。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網路的星座文章:不會以貌取人的星座 📰文章提到有三個星座不太會以貌取人:魔羯、水瓶、巨蟹。不曉得大家認同這樣的歸納嗎?你是天生自帶平權基因的星座嗎?還是沒入榜讓你覺得「怎麼可能沒有我?」歡迎大家跟我們一起來聊聊分享喔! 📢談論星座、血型大家總是樂此不疲,當當茶餘飯後的聊天話題倒也無傷大雅。有些或許具有參考價值,但也不必奉為圭臬,淪為刻板印象喔! ⚠️星座評論僅供參考,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為臉部平權大師!

【2021臉部平權】#外表不能定義我

「人帥/美真好,人醜性騷擾」、「醜人多作怪」…你是否也曾經聽過,這些關於外表的刻板印象描述?不過,現實真的是如此嗎?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刻板印象,任何人都可能因穿著打扮、生理性別、家世背景...等因素而被貼上標籤,然而,這些標籤真的能完全代表一個人嗎?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20年在台灣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顏面損傷者有4,648人,約佔身心障礙人口0.4%,但實際上,全台灣的民眾幾乎都曾有過被「以貌取人」的經驗。據本會「2019台灣民眾身體意象與經驗調查」顯示,台灣有12.9%民眾曾因外貌而遭受他人取笑、11.9%曾因外貌被批評,相當於每7個人就有1個人曾因外貌遭受不友善對待,尤以顏面外觀有特徵者更甚! 顏面外觀有特徵者,成因可能來自先天疾病、後天疾病或後天意外,但他們努力不讓自己被這些外表特徵、刻板印象或是標籤所定義,在各領域與你我一樣努力生活著,往想成為的自己踏出每一步!然而,不可諱言也有許多顏損者必須面對失去公平競爭機會的處境,讓夢想實現的過程難度加乘。 2021「臉部平權日」,陽光推出 《 外表不能定義我 》 的宣導影片,邀請大家一起「打破刻板印象」,從己出發實踐「臉部平權」,試著從更多元的角度去認識每一個人,不因第一印象就輕易地下判斷,一起營造「外表不能定義我」的友善社會,讓每個有夢想的人都有實現自己、成為自己的機會! ★2021年臉部平權影片《外表不能定義我》 👋看完影片,邀請您加入推動臉部平權的行列,您可以: 🤜一起努力破除 #刻板印象:STEP 1️認識:先理解什麼是刻板印象?在不經意間,對特定群體的特質、能力…有特定的聯想,如:認為體態胖的人貪吃、體態消瘦的人患有疾病…等都是。STEP 2️覺察:接著在生活中逐步建立自己的敏感度,因為面對任何人事物都有可能產生刻板印象。STEP 3️打破:保持對陌生人事物的開放性,不預設立場。 👥下載親師手冊和孩子學生進行討論:https://tinyurl.com/ygsfh862 \ 📞預約宣導:https://online.sunshine.org.tw/contact/ 🔎了解更多臉部平權:http://bit.ly/aboutFE ★五位主角故事我去看看世界 也讓世界看看我-陳薇涵:https://tinyurl.com/yexj3bf4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人若精彩天自安排-李兆翔:https://tinyurl.com/yhl2bn7h癌症病人不一定要很虛弱,也可以很活潑-陳麒楓:https://tinyurl.com/yzz7vapl失去不等於結束,失去才是全新的開始-莊雅菁:https://tinyurl.com/ye95n843不能用一個人的外觀決定一切-楊安琪:https://tinyurl.com/ygxf35ut

【這部你要看】「臉部平權」只跟顏損者有關?NoNo~(搖手指)

長期耕耘時事分析與社會議題討論的YouTuber–志祺七七與圖文不符團隊,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舉例談「臉部平權」,錯過可惜!趕快來看!(招手) 現今的社會議題百百款,如果「暫時」沒有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或是權益,就很難在第一時間獲得社會大眾的主動認識或是理解。陽光基金會長期推動的「臉部平權」就是其一。許多人會想:「『臉部平權』應該是那些外貌跟大家相比不太一樣的人才有需要吧!」但試想一下,「臉部平權」真的跟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嗎?難道我們不曾因為在夏天要穿泳衣泳褲時,在意自己腰間自備的游泳圈?或者是我們也不曾因為瀏海被設計師剪壞而崩潰不想出門?如果你曾經有因為外貌上的改變或不同,而擔心別人眼光的經驗,那「臉部平權」就跟你息息相關! 志祺七七x圖文不符這部《你也討厭「以貌取人」嗎?快來看看什麼是「臉部平權」運動!》影片,從年初勞保失能給付男女有別的時事切入,談到顏損者的處境、履歷不貼照、臉部平權概念…淺顯易懂的舉例及用詞,絕對是認識臉部平權非常好的一部入門影片,現在,就一起來了解什麼是「臉部平權」吧! ★你也討厭「以貌取人」嗎?快來看看什麼是「臉部平權」運動!|志祺七七 ★ 片長約10分鐘,適合於課堂上播放,映後與學生進行思辯。一、影片提問:對履歷不貼照的看法是什麼?二、陽光補充提問:1.影片中提及因疫情因素,大家都必須戴口罩出門,在大家都把臉部遮住的現況下,反而讓顏損者出門感到比較自在。對此大家有什麼想法?2.部分顏損者無法領取身障證明,導致在法律上無法享有身障者的福利或權益,但實際上卻因其外觀不同,在生活中遭遇不平等之對待時,大家認為可以怎麼避免這種狀況發生? ★ 延伸閱讀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善待每張臉》

當火災發生時,應該先救老婆還是先救爸媽?

最近網路流傳一則本土劇片段,女主角問「我和你爸被困在火災裡,要先救誰」,沒想到男主角冷靜又睿智的回答,讓大批網友笑讚:「史上第一個答對的男人!」 真是這樣嗎?當火災發生時,你應該怎麼做才正確? 火災一發生時應先判斷"能自己滅火"還是"要立刻避難"? 什麼情況下可以滅火→若火勢尚未蔓延,侷限於小的區域或在25公分以下(約小腿肚位置),就可以滅火,但當火勢己上升至天花板時,應立即逃生避難。 若要進行避難,你應該要 1.大喊「失火了、失火了、失火了」通知家人。 2.向外逃離火場,記得務必要把門關上以阻隔火勢 3.確認安全後打119電話求救。 4.不可返回火災現場救物救人,專業的事請讓消防隊員來。 若無法往下逃,該怎麼辦? 1.1. 應立即就地避難待援,關門,塞住門上方的門縫、開窗呼救。 2. 絕不可躲在無窗戶、建築結構不耐燃(如鐵皮屋)、或不耐高溫塑膠門的空間。 但你可能還是忍不住想知道,我到底應該先救誰? 回到劇中的難題,究竟要先救誰呢?聰明的你,應該就知道,通通都要救呀~ 不過最重要的是  平常要做好準備,才不用陷入這種人生難題啊~要先自助才能助人啊~ 若自己沒有在平時就了解火災避難相關知識或是做好準備,又怎麼有可能在火災來臨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呢? 【延伸了解】 防災正確觀念 「先自助、再互助、後公助」 根據日本阪神大地震取得的經驗,7成的救援在政府單位到達前已完成,就是地方平時定期演習和高度防災意識的結果,否則傷亡將更嚴重,因此出現防災準則「自助:互助:公助」為7:2:1的比例。重要的是民間要落實自助和互助,不能過度依賴政府救援,等著別人來救。    

【居家安全】誤食「鹼粽水」千萬不能催吐!

端午節將至,冰甜清涼的鹼粽是不少民眾的最愛,但每逢端午節就會發生數起因誤食「鹼粽水」,而造成灼傷喉嚨的意外。鹼粽水屬於強鹼,因無色無味,又常被裝在塑膠瓶裡,若無明顯標示,很容易就被當成水喝下,而導致食道與胃部化學灼傷,一旦誤食,切勿催吐造成二次傷害,應馬上送醫處理。 █ 誤食「鹼粽水」該怎麼急救? 誤食酸性或鹼性的東西後,絕對不可催吐或中和;正確的做法是不要再讓患者進食並馬上送醫,並將患者所喝液體的瓶罐帶到醫院,記住喝的東西名稱、喝的方式、時間、總量一併告訴醫護人員。 █ 造成的影響 食道被化學灼傷後,食道在一至三個月內會結痂,開始不能吃固體食物,漸漸連液體都吞不進去,只能靠食道重建手術,才能解決無法進食的問題。 █ 如何避免誤食「強酸鹼」物品? 家中不要放置「強酸鹼」物品,尤其家中有小孩,或精神狀況不佳的家人,例如失智者、有酒癮症狀或是及精神異常者,如果一定要保留,絕對要標示清楚並置於不易取得之處。 █ 家中有那些常見的「強酸鹼」物品? 家中常見的強酸鹼物品包括「無煙鹽酸」、「通樂(強鹼)」以及「魔術靈」、「漂白水」及包粽子用的鹼水。 █ 延伸閱讀:: . 清潔劑安全使用停看聽! .化學灼傷,急救處理不能「泡」! .玩game學得快,讓燒傷預防教育更有趣!免費參觀!歡迎預約! 邀請你和陽光基金會一起 預防燒傷 預防悲傷 行動支持 想知道更多燒傷預防小知識嗎? 1.快掃QR code加入陽光LINE@ 2.加好友請搜尋@sunshin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