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研究】2013台灣民眾對外貌的意向與經驗 調查結果摘要
壹、調查與分析方式說明: 調查方式:委託台北大學民意與選舉研究中心進行電話訪問調查 調查對象:台灣地區一般民眾 抽樣方式:隨機抽取電話簿樣本,末四碼隨機亂數 有效樣本:1058 樣本加權:依年齡層人口數進行事後分層加權 調查時間:2013.8.9-8.30 貳、調查結果摘要: 一、次數分配與特殊差異: 1/6-1/5民眾曾因外貌被不友善對待:被取笑4%、被取不喜歡的綽號17.8%、被批評15.7%。 被取綽號最常發生的人事時地:同學、身體、國高中、學校或補習班上課 被取綽號影響:2/3負面(自信心受損、不想與人互動等),1/3無影響 6%(1/6)民眾有讓自己感到困擾的身體特徵 在意自己外貌:0%民眾在意自己外貌(42.7%不在意);但依年齡、教育程度(、性別)有明顯差異,20-29歲比例明顯高於其他(50-59最不在意);大專院校在意比例最高、研究所其次、國中以下最低 滿意自己外貌:8%民眾對自己外貌滿意(11.6%不滿意);但依教育程度有明顯差異,研究所以上比例最高、高中職其次、國中以下最低 7%民眾認為外貌在社會關係中是重要的;但依年齡、教育程度有明顯差異;20-29歲比例明顯高於其他(30-39、60以上比例最低);研究所以上比例最高、大專院校其次、國中以下最低 2%認為不應以貌取人;但依年齡(、性別)有明顯差異,10-19歲比例明顯較高,50-59、30-39最低(;女性高於男性) 二、差異分析有意義的項目: 台灣民眾有身體特徵困擾者遭受不友善對待的比例明顯高於無身體特徵困擾者,二者在下列情境中有顯著差異(被多看一眼、刻意保持距離、被取笑、被取不喜歡綽號、被批評等行為)(鄰居朋友與家人、在大學與就業後、因身體被取不喜歡綽號) 台灣民眾曾因外貌被不友善對待的經驗有年齡的差異:20-29歲被取笑的比例最高、20-39歲民眾被取不喜歡綽號比例最高(在國高中時期)、10-19歲民眾被同學取不喜歡綽號比例明顯高於其他、60歲以上民眾在就業後被取不喜歡綽號比例高於其他 台灣民眾因外貌被取笑、被取不喜歡綽號的經驗有教育程度的差異:大專、研究所以上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國中以下、高中職被朋友取不喜歡綽號比例高於其他 台灣民眾因他人身體特徵曾有之不友善行為依年齡與教育程度有顯著差異:10-19歲取笑他人比例高於其他、20-29取綽號、30-39多看一眼與保持距離;大專與研究所以上會多看一眼、保持距離比例最高 性別差異:(被取綽號的期間:女生國小階段高、男生國中階段高;對綽號感受:男生多無奈接受,女生感到不舒服與受傷;取笑與取綽號行為:男明顯多於女;在意外貌:女明顯多於男;以貌取人態度:男明顯多於女) 相關問題,請洽本會研發部 (02-2507-8006) 附件:2013年台灣民眾對外貌的意象與經驗調查結果摘要